【邀稿分享】兩廳院戲劇處方箋
《創造出生命的餘韻留長:玩耍、五感與樂齡生活》
2021年底,我應兩廳院邀請,主講了四場戲劇處方箋-樂齡講座,並撰寫兩篇文章,分享戲劇治療與樂齡族群工作。這是第一篇文章,談的是玩耍與五感。
兩篇文章涵蓋了四個主題:玩耍、五感、故事與戲劇。都是戲劇治療與長者工作時重要的概念。最後有兩個適合大眾的活動,可以自己試著體驗看看,文章中有提到許多藝術作品,是針對兩廳院藝術圖書館館藏所撰寫的,也歡迎大家參考。
【邀稿分享】兩廳院戲劇處方箋
《創造出生命的餘韻留長:玩耍、五感與樂齡生活》
2021年底,我應兩廳院邀請,主講了四場戲劇處方箋-樂齡講座,並撰寫兩篇文章,分享戲劇治療與樂齡族群工作。這是第一篇文章,談的是玩耍與五感。
兩篇文章涵蓋了四個主題:玩耍、五感、故事與戲劇。都是戲劇治療與長者工作時重要的概念。最後有兩個適合大眾的活動,可以自己試著體驗看看,文章中有提到許多藝術作品,是針對兩廳院藝術圖書館館藏所撰寫的,也歡迎大家參考。
戲劇治療一定要會演戲嗎?戲劇治療是給演員的療癒方法嗎?兒童戲劇治療是給小朋友的演員訓練嗎?
參加戲劇治療不需要具備演戲的經驗,不管是兒童、長者、演員還是各行各業的人,都可以透過戲劇治療獲得心理的支持和幫助。而小朋友參與戲劇治療後,不一定會變成厲害的演員,而是在情緒或人際互動上,可能會有所進步。
很榮幸接受政大大學報的訪望,謝謝專題記者李昱亭、陳宣懿、姜期儒、黃宥綺寫出這麼精彩又充實的報導。
原報導 出自 政大大學報 1725期 2020/05/07
當內心的呼救說不出 多元戲劇媒材療癒心理
【專題記者李昱亭、陳宣懿、姜期儒、黃宥綺綜合報導】試想你成為童話《小美人魚》裡的主角,面臨與巫婆以聲音換取雙腿的協議、成為人的抉擇、對王子期待的幻滅,伴隨著小美人魚經歷故事中的種種情節。或許,你最後會發現,其實你與小美人魚一樣渴望愛情?或是與小美人魚一樣,曾經付出很大的代價,換來的卻是泡沫般的結局?
「我們選擇《小美人魚》這個故事,可能藉由做小美人魚的面具、演小美人魚的故事,甚至創造其他角色,幫他(個案)深入探索故事,與小美人魚發展出密切的關係。就像設身處地走了一遍他的遭遇,最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能與《小美人魚》的故事做連結。」——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
前言
2015年 9月起,我開始在伯大尼兒少家園服務,工作對象為安康社區內的兒少、亞健康長者和平宅居民,主要是以團體的形式,透過戲劇和表達性藝術作為工具與他們互動。
安康社區是台北最大的平宅,居住在此的居民必須是低收入戶,一直以來此社區為人所詬病的,是福利依賴的問題,身為一個社區工作者,我看到更多的,是家庭問題和身心疾病(本社區有高比例的身心障礙居民)導致的貧窮世襲,這個貧窮不只是物質上的,也涉及教養議題、精神疾患的代間遺傳、文化資本的匱乏……等,對於這個社區的青少年,我感受到外界的污名化帶給他們偌大的影響,使青少年在面對尋找自我認同的時,也要面對自己生長的『家』帶來的複雜感受。
伯大尼兒少家園本行是安置機構,近年來我們開始從事預防性的社區工作—希望在社區弱勢家庭失功能之前,先一步的協助家庭和兒少,使他們發展出自己的能力,以避免進入到兒少必須被安置的狀態。此青少年團體,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。在成立劇團之前,我們已經在社區耕耘了許久,透過與不同機構的合作,舉辦好玩的活動,和青少年建立關係。劇團成立時,招募成員就相對容易。之後,團體歷經了許多階段與三位戲劇治療師,透過不同的戲劇方式做介入
整理戲劇治療的資料時,發現這篇張志豪老師接受張老師月刊專訪的文章,裡面談到許多戲劇治療的內涵,雖然不是完整的內容,但仍然值得一讀,貼在這邊給大家參考。
戲劇治療/不需演技的真我演出 |
口述/張志豪;文字整理/陳舒榆 |
在一九一○年代,發源於英國的戲劇治療,早先被運用來協助精障、智能遲緩、自閉等症狀的當事人,提供娛樂、增進生活品質;直至二次大戰後,才開始結合心理治療師、戲劇人才、護士、社工等,將戲劇視為戰後心理重建的工具,賦予其教育意義,進而從戲劇元素及技巧去探討怎樣根本改善人格結構。 |